400-0756-518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关注我们:
MORE+
推荐品牌
蚂蚁侠  云乐智能  一清创新  新石器无人车  中惠创智无线充电  沃美诺安全触边  易迦智车  行深智能  煜禾森  驭势科技  任吾行  九识智能  文远知行  易成创新  
新闻详情    NEWS
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迎来关键转折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 作者:新华社客户端 | 发布时间: 今天 | 20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业内人士预测,2026年,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有望迎来规模化商用突破。
  业内人士预测,2026年,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有望迎来规模化商用突破。政策推进、成本下降,以及头部企业和平台积累的驾驶数据等积极因素正合力推进行业质的提升。据悉,丰田就将在2025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其与小马智行合作开发的量产版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铂智4X   Robotaxi。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表示,尽管在法规、标准、技术创新、行业管理以及试点示范方面仍存挑战,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总体上已处于全球“并跑”水平。
  地方政策加速落地
  2025年9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2025年1-7月,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销量达776万辆,渗透率为62.6%。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夏介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跨越初步探索期,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快车道,预计未来3年内L3级自动驾驶将全面突破,5至8年内L4级自动驾驶将实现有效突破。同时,无人驾驶出租车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也将迎来关键转折。
  产业和主要细分行业相继跨越探索期,离不开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
  自2022年开始,我国多地出台地方性法规,支持L4级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试点。3年后,市场迎来新一轮密集的政策发布。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月-6月,国内数个省市出台超71个与自动驾驶产业相关政策,聚焦于完善立法、场景拓展与商业化落地,推动行业从区域测试迈向全域规模化应用。
  2025年1月批准的《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支持自动驾驶商业化,并推进与深圳互认,明确测试运营管理、安全保障和法律责任;深圳宝安与广州南沙签订《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拟互认运营资质、测试运营道路、监管体系等;2025年4月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中,明确了L3级以上自动驾驶乘用车测试规则,允许个人用户参与测试;2025年7月,上海发放全国首批示范运营牌照,允许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联合传统出租车公司,开展收费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并计划于2027年建成全球领先自动驾驶引领区。

  在重点二线城市和城区中,武汉于2025年3月实施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明确交通事故责任归属;杭州在全域开放8个城区无人驾驶场景,2025年深圳南山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运营试点中,已允许企业开展收费服务;2021年,重庆已开启全无人自动驾驶收费服务,2025年的重点是拓展物流与末端配送场景。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于2025年9月表示,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正加快推进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1万张。这些城市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从测试验证迈向规模化示范应用方面走在前列,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规模化部署奠定了基础。
  2025年,行业政策发布的密度与力度显著提升,这一批政策具有共性特征:多地通过地方性立法明确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实现法规突破;多地从封闭测试转向跨区域、跨场景规模化应用,深化应用场景。
  目前,全国性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期待政策发挥催化剂作用,推动跨区域运营场景落地。
  头部企业成本陡降
  成本结构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的核心挑战。过去5年,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单车制造平均成本已大幅下降,从早期的100万元以上降至目前的30万元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激光雷达等核心硬件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边际效益提升。
 2025年8月12日,小马智行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披露其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同时开展全无人驾驶出租车收费运营服务的公司,该季度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收入达到1090万元,同比增长157.8%,其中来自乘客端的车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

  据悉,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的成本相较以往大幅降低,目前单车成本已降至27万元左右,未来3年有望再降30%~40%,为其规模化运营夯实基础。
  百度第六代无人车“颐驰06”单车成本降至20.46万元(约合2.9万美元),比特斯拉赛博出租车(Cybercab)低30%;文远知行通过零部件通用设计,实现不同产品通用90%零部件的能力,预期下一代无人驾驶出租车成本可再降20%~30%。
  尽管单车成本不断实现下降,但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仍然高企。国际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统计数据显示,无人驾驶出租车单车产品投入在30万元左右,每年维护成本约5万元,运营成本约3万元,安全冗余成本在3万元至10万元之间浮动。这意味着,即便单车硬件成本大幅下降,单车年均总成本仍接近40万元,而当前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每年单车营收约6万元。
  据巴克莱银行分析师团队预测,到2030年,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制造成本将进一步下降30%以上,年运营成本有望降至8万元,单公里成本也将降至0.7元,较当前水平再降约60%。整体成本的持续下降,将显著提升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竺延风认为,推动技术普惠是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发展路径之一。“让创新成果人人享有。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全体消费者的福祉,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源于市场、终于市场,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通过规模效应提升效益,让自动驾驶技术从高端配置走向大众普及,特别是关注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够享有智能网联技术带来的安全、便利和高效,让智能的广泛应用形成技术上的平权。”
  迎接规模化黎明
  有市场人士乐观预测,2026年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渗透率突破30%;头部企业有望在2026-2028年间实现单城或区域盈利,推动行业从“烧钱试验”迈向“可规模化前夜”。
  其中,小马智行专注于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在头部企业中总营收规模领先,获取牌照进度较快。
  2023年8月,小马智行、丰田中国与广汽丰田正式签订合资公司协议,旨在推动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规模化量产与服务落地。该合资公司首期计划导入千台规模的铂智4X Robotaxi,并在一线城市由小马智行的运营平台为顾客提供安全安心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丰田将在2025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亮相与小马智行合作开发的量产版L4级无人驾驶铂智4X Robotaxi。
  除了车企与科技公司在车型研发上的合作进展,头部科技企业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也在市场运营中交出亮眼成绩。截至2025年5月,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品牌萝卜快跑第一季度自动驾驶订单量超140万单,同比增长75%,累计订单量已突破1100万单。
  此前,百度提出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并计划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截至2025年8月,萝卜快跑在武汉日均完成2.4万单,占当地网约车市场总单量的1%,服务超过770万市民。深夜时段成为医院护工、代驾师傅等群体的高频使用场景,9.9公里行程仅需8.4元,价格为网约车的1/3。
  在成本控制实现关键突破的同时,百度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车辆总数和城市覆盖面上具有明显优势。
  从全球化布局上看,文远知行最为突出,车型种类横向拓展能力(卡车、公交车、小货车)规划更广。
  除了头部企业在业务布局与车型拓展上的突破,其他企业也在核心测试场景中持续发力。2025年,滴滴自动驾驶在北京和广州开启了全场景、全无人测试,无人车在早晚高峰、深夜、骤雨等复杂出行场景中表现稳定。
  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的推进,安全益发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安全性上,如祺出行作为大湾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代表品牌表现良好。截至2025年6月底,其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安全运营里程超400万公里,覆盖广州南沙、深圳宝安等区域,累计服务超4000个站点,未报告主动责任事故。如祺出行通过“Robotaxi+”战略构建三级运维网络,计划未来5年覆盖100个城市,配套10亿级投资,强化线下运维能力。
  丰田和小马智行合作开发的铂智4X Robotaxi,通过采用尖端技术以及成熟可靠的车辆管理运营体系,确保为顾客提供安全安心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截至2025年10月,小马智行已经在公开道路上累积超5500万公里自动驾驶路测里程,数据表征的安全性达到了人类驾驶员的10倍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表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装车量突破60%,为进一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国内已在企业内部推进协同式的自动驾驶,“因为受制于安全性因素,自动驾驶目前尚难以实现更全面的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相当于给现有车辆增加数字轨道,进一步保障行驶安全”。
  面对自动驾驶安全性这一大众关注热点,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直言:“没有绝对的安全,但通过技术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证明机器驾驶比人驾驶更安全是可行的,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说明机器驾驶的安全性。”
  量变引发质变。业内专家表示,在政策、技术、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迎来关键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