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L2(带部分自动化的驾驶辅助)级的车辆已经很普遍,L4级的Robotaxi也在一些城市或限定场景较小的范围内试运营,但从“辅助驾驶能做”到“完全替代人驾驶并大规模商业化”中间,好似有道横亘的鸿沟,即便已经多年过去,自动驾驶仍旧没有质的提升。
到底是什么在挡路?技术不够、成本太高、法规没跟上、还是公众不信任?这个答案不是单一要素能概括的,但如果把所有因素往根源上追一追,会发现一个核心矛盾,我们还不能以可验证、可量化、可证明的方式确定自动驾驶汽车已足够安全。
感知与长尾,技术上的“最后一公里”难点
感知系统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一直是很多自动驾驶设计时被重点关注的一部分,摄像头擅长识别细节与颜色,毫米波雷达在穿透能见度差时表现稳健,激光雷达(LiDAR)提供稠密的点云深度信息。把这些传感器的数据融合起来去做物体检测、追踪、场景理解,理论上可以弥补单一传感器的短板,但现实里问题并不只是把三种信息“加起来”那么简单。
雨、雪、雾、不规则反光、强逆光、路面积水下的反射等恶劣天气和复杂光照条件,都会让传感器输出发生系统性偏差。算法在训练数据里见到这种情况的比例通常极小,模型在遇到从未见过的组合时会产生高不确定性。还有就是长尾场景问题,交通世界含有无数稀有但又可能致命的情形,例如行人突发行为、非标交通设施、临时施工现场、异类动物横穿、被遮挡的交通标志等。要把系统训练到能覆盖这些长尾,需要数量级巨大的数据、多样化的采集场景和极其精细的标注,单靠路测或有限的仿真都难以穷尽。
此外,现有许多感知和决策模块基于深度学习,它们往往缺乏可靠的置信度度量和可解释的失败模式。这意味着当系统在实际道路上犯错时,我们很难定位是感知失灵、预测失误、规划问题还是执行异常,从而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补救与认证手段。很多技术方案提出通过冗余传感、规则校验、边缘安全控制等办法缓解,但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随之上涨,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尾风险。
证明“够安全”的制度难题
假设技术团队做的自动驾驶技术非常完美,把感知、预测、规划都做到行业领先,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大面积上路了?其实不然,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的是一套可以判定“这个系统在目标ODD(OperationalDesignDomain)内,长期运行比人类驾驶更安全”的证据链。要构建这样的证据链,需要系统化的验证与验证(V&V)框架、海量的实车数据、严格的场景覆盖标准、以及统计学上令人信服的置信区间。
这就是为什么“安全证明”成为阻碍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核心要素之一,现有的安全标准(比如功能安全ISO26262、SOTIF的讨论等)能约束电子/软件失效和已知危险,但对“AI在开放世界里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成熟的、被普遍接受的测试协议。正因如此,司法与监管自然不能轻易放行,因为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归属、召回与修复机制、保险赔付的边界都要清楚。很多公司选择在明确ODD内先小步试水(如限定路段、限定天气、设有远程接管或安全员),但这种做法也限制了规模化商业模式的展开,因为能服务的场景太窄,边际收益不足以覆盖高昂的研发与运营成本。
场景化仿真、基于因果推断的验证方法、合成数据增强稀有场景、形式化验证关键子模块、冗余系统与持续在线健康度监测等可以从技术上解决可解释性差的问题。但这些方法要么成本高、要么在某些边界上仍缺乏社会接受的权威性证据。也就是说,技术上的不完备直接引发了制度上的不放行,形成反馈环,阻碍普及。
成本与商业模式,谁为安全买单?
感知硬件(特别是高精度LiDAR)、高性能算力、冗余执行机构、持续的高精地图和云端更新,以及大规模数据标注与训练,这些都是非常巨大的成本投入。早期的Robotaxi公司主要靠风投与补贴支撑“先投入、后找规模”的策略,但长期来看,想要商业化自负盈亏,就必须控制成本。
为了能够让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降本,把硬件成本、算力功耗和地图维护成本压下去,让系统变得经济可复制;二是限定ODD,把业务先集中在能够形成规模效益的场景(如固定路线的园区物流、封闭或低速的城中接驳、工业园区无人配送),用规模和频次摊薄单次成本。两种路线都必须配套相应的法规与保险机制,否则即使成本能够下降,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除了硬件成本外,运维成本、地图与软件的持续更新、法律合规成本、以及面对事故后的赔付和信誉恢复,都可能占到总成本相当大的比例。若想把自动驾驶推向大众市场,必须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比如按里程计费的出行服务、以数据驱动的差异化定价、或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合作分担成本。但这些商业模式的落地又取决于法律能否明确责任和降低营运风险。
法规、责任与公众接受度,互相影响的三角关系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来说,公众接受度是个敏感指标,一次致命事故就足以让舆论和监管收紧。公众是否愿意把生命交给算法,取决于他们是否理解风险、是否信任监管能在事后追责、以及是否看到系统在长期统计上真的更安全。监管在这中间既要保护公众安全,又不能扼杀技术创新。
责任划分也是自动驾驶难以推广的核心问题之一。当汽车以更高比例自动化运行时,事故发生后是归咎于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者、地图提供商、还是运营商?保险业也在观望如何定价自动驾驶风险。缺乏清晰的法律框架会抑制投资者和运营方的积极性,延缓规模化部署。
最后的话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到底哪个是最大拦路虎?我的结论是,不能把阻碍归结为单一因素。自动驾驶难以推广的关键在于“可证明的长期安全性”缺失,这个缺失又把技术成熟度、成本压力、法规滞后和公众信任四者紧密绑在一起。技术无法在所有长尾场景里做到可预测的表现,于是监管不能放心放行;监管不放行导致规模化受限,规模化受限意味着无法摊薄成本和积累足够的数据来进一步提升技术;没有规模和明确法规,公众缺乏长期安全记录,接受度也难以提高。它是个闭环,任何单点突破都难以立刻打破这个系统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