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日活车辆预计达到千台。
“我今年频繁出差,在上海、苏州、深圳、合肥等地到处跑,这些城市均有公司车辆落地。”
白犀牛创始人兼CEO朱磊在接受《21CBR》记者采访时,拿起9月推出的新车模型,称客户接受度超出预期。
他透露,白犀牛目前拥有约20家客户,每天都有百台无人车在城市开放道路上奔跑,手上这款已在路上运营。
“在园区和开放道路上跑,区别大。场景不同,要求各异。”朱磊表示,在开放道路,白犀牛水平位于行业前列。
朱磊曾在百度工作7年,具备丰富的自动驾驶软硬件研发知识,是国内无人物流车第一批创业者。
聚焦物流
自动驾驶赛道,巨头多选择商业化空间更大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作为主攻方向。
白犀牛则聚焦物流行业,自研自动驾驶货车,为商超、物流公司提供配送服务。
在团队看来,这是一条更务实的技术路线。
“不同场景,对于技术成熟度的要求不同。”朱磊认为,对于载人的自动驾驶车辆,监管有着更高要求。
他举了个例子,美国公司waymo,在载人自动驾驶赛道深耕多年,目前仅两三百台车跑在路上。美国监管要求,自动驾驶公司要证明自己有一个稳定的软件版本。
“什么叫稳定的版本?你一旦上路,软件版本就不能变了,一行代码、一个配置都不能变。在此情况下,车跑足百万英里,交通事故率如果低于人的(1.53%),软件才能够公开上线。”朱磊解释。
他认为,如果不能规模化地投放载人车辆,公司就没有大量的验证数据,产品也不能快速迭代。
“铺大量车辆测试,有一定的风险,事故率可能不达标。白犀牛选择的路线,是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朱磊说。
比如白犀牛第三代无人货车,时速约35-40公里/小时,相较于载人车辆,更容易获得路权。
公司无人化里程超30万公里,有百余量车,在10座城市中运营,获得阳泉、苏州等二十余个城市开放路权。
朱磊自述,在自动驾驶行业,其经历三波浪潮。
第一波是由百度牵引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使自动驾驶技术具备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第二波是由特斯拉和蔚来等车企牵引的,让自动驾驶技术产品化、商品化,大幅降低成本。第三波是大模型带来的,有助于提升自动驾驶技术泛化能力。
“我刚进入行业的时候,一颗激光雷达要花10万美金。如果你研发了一台100万元的车,啥都能干,但送不了货,太贵了。车企现在关注的,是成本。”
朱磊现在更关注商业化进度。
短途配送
白犀牛的客户分为两大类:一是零售超市,比如永辉、盒马;二是快递公司。
这是无人货车擅长的方向。
朱磊解释,配送服务,原本由人类司机骑着三轮车或者面包车来完成。无人货车出现后,去掉了货箱和载人位置,空间增大,同时不用付司机工资,大幅降低商家成本。无人货车,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
这两年,即时零售模式兴起,带来一些新需求。
距离用户近的仓库,规模较小,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商家需要动态地调整库存。
这种10-20公里、大仓到小仓之间的短途配送,恰是公司强项。
“若招聘司机,为了保证配送即时,每公里的人力成本高昂。无人车是一个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今年,很多客户基于这样的需求,来跟我们合作,给临近用户的仓位补货。”朱磊说,使用“不会生病”的无人车,配送成本仅有司机的一半。
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产品逐步迭代。
早期,公司与永辉超市合作,在上海嘉定安亭商超投放了十台无人配送小车,为附近3-5公里社区提供配送服务。这种面向末端的无人车,载物空间仅有1立方。
如今,白犀牛的第三代车型,有着更大载重量,能装1吨,辐射半径达10公里,在中心仓与小仓之间自如穿梭。
“现阶段,无人货车作为新的生产力正在逐步构造新的生产关系,让人力贴近末端,为消费者提供柔性服务。”朱磊有着清醒认知。
配送流程上,两端都需要安排人。客户需要对流程进行再造,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当“天下不是围着你转”时,朱磊说,创业者要理解不同人想法,去寻找共赢点。
过去几年,他把更多地精力放在理解客户需求上,“不断学习”,刷新认知。
5000辆目标
2022年3月,白犀牛在合肥部署无人车平台,早期仅有永辉超市一家客户。
产品持续迭代,白犀牛的商业化进程加速。
截至去年底,与白犀牛合作的客户,只有四五家,仅用一年时间,数量涨至20家,涵盖零售、快递等行业。
“产品成熟了,知道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他透露,当地很多客户,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
今年,其第三代无人货车产品,颇受客户欢迎,据朱磊透露,新车下线后,产能很快被消化,正在加紧生产。
该公司不直接销售无人车,目前有两种收费模式。
一种是租赁模式,类似于租车公司,管理营运车辆;另一种是提供“司机”服务,类似于货拉拉,双方约定好送货时间和地址,车辆准时到达,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
朱磊乐观估计,明后年,公司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24年日活车辆将达到千台;2026年,日活无人车将达到5000台。
如果完成目标,他认为,白犀牛4年后将实现盈亏平衡。
当下,团队主要精力在短途无人货运领域。
这是一个千亿市场。中金公司预计,中国高速城际物流潜在市场规模达3.3万亿元,矿区无人驾驶市场近6700亿元,无人末端配送市场达1700亿元。
朱磊称,公司专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在长途场景或载人无人车领域,均有可能入局,出发点更多基于能不能商业化。
他表示,L4自动驾驶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有一段漫长的路程。
看清行业所处阶段,朱磊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始终保持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