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56-518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关注我们:
MORE+
推荐品牌
蚂蚁侠  云乐智能  一清创新  新石器无人车  中惠创智无线充电  沃美诺安全触边  易迦智车  行深智能  煜禾森  驭势科技  任吾行  九识智能  文远知行  易成创新  
新闻详情    NEWS
无人驾驶出行港股“登陆战”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的 “同门较量”
来源:同花顺财经 | 作者:同花顺财经 | 发布时间: 今天 | 20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10月,中国证监会相继向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发放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2025年10月,中国证监会相继向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发放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据港交所最新资料显示,两家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这两家“师出同门”的自动驾驶公司正式进入港股上市冲刺阶段。

  作为全球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赛道的头部玩家,二者均脱胎于百度自动驾驶业务体系,主创人员曾在百度任职,后出走各立门户,在2024年完成纳斯达克上市。此次冲刺港股不仅是对“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架构的补全,更标志着自动驾驶行业从技术验证向资本规模化的关键跨越。

  这场关于“谁将领跑Robotaxi港股第一股”的较量,实则是两种商业化路径的实力比拼。

  资本弹药充足,年内营收皆创新高

  成立于2017年的文远知行,以全球化布局构建竞争壁垒,2024年10月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截至2025年10月,其业务已覆盖全球11个国家的30余个城市,运营天数超2200天,是全球唯一旗下产品同时拥有中国、美国、阿联酋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企业。

  文远知行无人驾驶小巴获比利时首个L4级自动驾驶牌照 图片来源:文远知行官网

  这种牌照优势转化为了明确的商业化进展:在中东市场,与Uber合作的Robotaxi车队已覆盖阿布扎比一半核心区域,9月订单量环比增长20%,且即将进入纯无人商业化运营阶段;在新加坡,与Grab(东南亚网约车和送餐平台)联合推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已正式面向消费者。

  财务数据印证了其增长动能。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4590万元,同比激增836.7%,占总营收比重达36.1%,创下成立以来的最高季度贡献。资本层面,文远知行年内分别获得Uber1亿美元追加投资与Grab数千万美元股权投资,叠加花旗将其目标价上调至18.2美元并启动上行催化剂观察期,形成了一定的资本背书。

  比文远知行早一年成立的小马智行,以“中国版Waymo”自居,深耕本土市场的同时稳步推进全球化。2024年11月,其以32.9亿元募资额在纳斯达克挂牌,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75.9%。在核心的Robotaxi业务上,小马智行已在北上广深实现全无人收费运营,覆盖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车队规模于2025年8月突破500台,计划年底扩容至1000台。

  小马智行获跨省自动驾驶重卡许可 图片来源:小马智行官网

  相较于文远知行的多场景布局,小马智行形成了“Robotaxi+Robotruck(无人驾驶卡车)”双引擎驱动模式:自动驾驶重卡已实现600万公里安全行驶,完成超9.4亿吨公里货物运输,2025年第二季度Robotruck服务收入达952万美元,成为重要营收支柱。财务方面,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其现金等价物及理财投资达53.56亿元,为量产扩张提供了充足弹药。

  师出同门,各有绝活

  文远知行最核心的技术,是其自家的“WeRideOne”自动驾驶技术平台。这个平台的关键是“全领域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能做到两件事:一是从L2(组合驾驶辅助)到L4级(高度自动驾驶)的自动驾驶技术能顺畅衔接,二是能应用在多种产品的不同场景。

  文远知行现有主要产品 图片来源:文远知行官网

  这种技术架构支撑起五大产品矩阵的协同发展:Robotaxi作为核心利益增长点,Robobus(无人驾驶小巴)、Robovan(无人物流车)等产品则形成互补,2025年第二季度仅自动驾驶扫地机销量增长就带动产品收入同比激增309%。花旗研报特别指出,这种多场景复用能力降低了单一业务风险,为海外轻资产扩张提供了技术基础。

  小马智行选择以L4级技术深度突破为核心,通过硬件成本控制实现规模化落地。其第七代Robotaxi搭载100%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仅27万元,成为全球首个在车规级芯片上实现全场景L4级自动驾驶的方案。

  小马智行安全技术冗余介绍 图片来源:小马智行官网

  在国内,Robotaxi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注册用户环比增长20%,乘客车费收入同比增超3倍;在海外,以迪拜为起点启动路测,逐步拓展至韩国、新加坡、卢森堡、卡塔尔等国家及地区,计划2026年实现全无人驾驶商业化,形成“国内规模化+海外精准突破”的格局。小马智行首席财务官王皓俊表示,成本优化与规模扩张将推动公司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实现单车经济盈亏平衡。

  简单来说,两者区别围绕在“技术广度”与“技术深度”的博弈,而最终决定胜负的将是数据积累、生态协同与商业化效率的综合能力。

  商业化的共同挑战

  尽管两家头部企业进展迅猛,Robotaxi行业仍面临技术、政策与成本的三重制约。技术上,训练数据中未充分覆盖的罕见场景处理能力仍是短板,极端天气、施工路段等特殊情况对传感器精度和算法稳健性提出更高要求,激光雷达虽已降至千元级,但多传感器融合的协调性及可靠性仍需不断优化。

  政策层面,国内目前尚未落实标准统一的自动驾驶法规,不同城市的测试标准与责任划分规则差异较大,跨区域运营面临合规障碍以及管理难题;而海外市场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例如欧洲的隐私数据法规和劳工权益法规,某些地区的极端天气等,均增加了本地化难度。

  成本结构尚未达至盈利平衡点是最核心的挑战。当前主流Robotaxi单车制造成本约30万元,年均维修、运营及安全冗余成本合计超10万元,而单年营收仅约6万元,规模化部署成为摊薄成本的唯一路径。根据巴克莱银行预测,要到2030年单公里成本降至0.7元时,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盈利。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具备“技术壁垒+场景落地+成本控制”三重能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而此次港股上市正是双雄积累资本实力、拉开竞争差距的关键一役。无论哪家率先登陆港股,都将为Robotaxi赛道树立估值标杆。

  双重上市架构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更可借助港股市场对科技成长股的包容度,加速技术迭代与规模化部署。这场较量的真正意义,在于证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资本市场的竞技场。

  无论谁成为港股第一股,都将为行业注入信心,推动Robotaxi从“未来出行”加速变为“现实服务”。正如花旗研报所言,中国Robotaxi市场的增长潜力已无需验证,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