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56-518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关注我们:
MORE+
推荐品牌
蚂蚁侠  云乐智能  一清创新  新石器无人车  中惠创智无线充电  沃美诺安全触边  易迦智车  行深智能  煜禾森  驭势科技  任吾行  九识智能  文远知行  易成创新  
新闻详情    NEWS
自动驾驶巴士,正在成为AI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ROBOBUS进行时NO.1
来源:AI出行研究院 | 作者:AI出行研究院 | 发布时间: 今天 | 21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即将结束,一个曾被认为“离钱太远”的技术形态——自动驾驶巴士,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样车试验走向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舞台。
  2025年即将结束,一个曾被认为“离钱太远”的技术形态——自动驾驶巴士,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样车试验走向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舞台。

  如果说,过去10年自动驾驶的主战场是“谁能跑得最远”,那么接下来的3年,它的主题会变成——“谁能真正跑起来、跑得住、跑得久”,并且服务尽可能多的用户。
  而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AI落地与资本信心的系统博弈。

  从PPT到系统:自动驾驶巴士迎来“四个确定性”
  经历了十余年的概念炒作与政策摩擦,自动驾驶领域终于诞生了一批“低速刚需、场景收敛、结构清晰”的商业落点,而自动驾驶巴士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向之一。
  当前,自动驾驶巴士具备“四个确定性”:

  • 市场需求确定:通勤、接驳、景区等细分场景刚需明确

  随着全球城市公共交通“人力成本高企 + 通勤效率低”的问题突出,自动驾驶巴士已被纳入多个国家的城市交通升级方案。尤其是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巴士本就是主力公共交通工具,无需说服用户接受“共享”理念。

  • 技术路径清晰:低速封闭 + 车路协同为主流方案

  与Robotaxi相比,RoboBus采用固定路线、低速运行、系统调度,显著降低感知计算压力。中国、欧洲、新加坡等国的先行者已形成基于“多传感器 + 云控平台 + 城市信号系统”的技术共识。

  • 政策支持有力:法律与标准体系快速建立

  自2022年起,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泰国、德国等地陆续推出自动驾驶巴士管理规范、运营指引和标准草案,为商业化扫清障碍。特别是新加坡LTA,早在2017年就在圣淘沙岛启动试点,并于2024年发布首个城市级路线运营框架。

  • 商业模式开始闭环:从财政支持走向收益共建

  最初依赖政府补贴的试点项目,正在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收入结构,如与景区联营、地产导流、广告投放、货运混营等。

  全球对比:中国跑得最快,东南亚增长最快
  根据Statista、GlobalData联合发布的2024自动驾驶专项研究:

  • 中国部署车辆最多,2024年在运营自动驾驶巴士已超16,000台,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与科技园区;
  • 欧洲在政策与标准上最为领先,德国、芬兰、西班牙均已形成法规+试点体系;
  • 北美聚焦于校园、园区等私域场景,Waymo、May Mobility 等公司仍以Robotaxi为主;
  • 东南亚目前运营车辆不足20台,但年复合增速达到130%以上,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

  尽管总量仍小,东南亚却展现出极强的“复制弹性”。
  以新加坡为例,从2017年开始,在圣淘沙岛启动的第一条接驳线路,至2024年已累计接送超过10万人次,并被写入新一轮国家级交通蓝图。近日,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宣布,由MKX Technologies、蘑菇车联(MOGOX)与比亚迪组成的联合体,中标新加坡自动驾驶巴士服务试点项目,这是新加坡首个L4级自动驾驶巴士官方项目。

  泰国方面,2024年4月,大城府文化遗产区已完成半年以上的无人驾驶接驳运营试验,政府计划将方案推广至清迈大学、曼谷Rama九路CBD。
  马来西亚也不甘落后,2024年联合华为与Celcom Digi启动“5G+无人巴士”融合试点,车辆在Cyberjaya智慧园区运行,形成东南亚首个端到端通信协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关键判断:小国政策集中度高,执行链条短,一旦试点成功,快速复制可期。

  中国力量出海:不是卖车,而是卖系统
  在这轮区域市场起势中,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也在发生根本转变——从卖设备、卖L4技术,走向系统输出和本地共建。
  代表企业包括:
  ① 文远知行(WeRide)
  与阿布扎比ADIO联合运营M42路线;
  2024年进入马来西亚,与国家技术公司MRANTI建立合资公司;
  定位为“智能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覆盖车辆、系统、调度平台与本地团队。
  ② 蘑菇车联(MOGOX)

  基于AI网络 + MOGOMind大模型输出完整的AI系统架构;
  与上海嘉定等地政府深度合作,已形成“信号控制+行为感知+安全闭环”的商业化落地经验;
  具备从云边协同系统到自动驾驶车辆的整体城市能力包输出潜力。
  ③ 比亚迪
  不以自动驾驶为卖点,而以“新能源+AI辅助”的方式参与智慧交通改造;
  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大巴出口量大,逐步嵌入智能平台。
  这一趋势证明——未来的竞争不在车上,而在系统层。谁能成为城市交通大脑的“软硬一体服务商”,谁就掌握了AI交通的入口。

  商业模式的多元裂变:从补贴到共赢体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巴士的收入模型仍以财政采购、研发补贴为主。但随着2025年后政策退坡预期加剧,项目方必须找到更可持续的盈利方式。
  🚏 商业模型正在演化为:
模式名称
收入结构
核心示例
政府合营型
政府采购 + 票务返利
新加坡191线
商业联营型
景区/地产导流 + 广告
泰国大城项目
通用服务型
城市货运 + 校车混营
文远知行在中东
  此外,随着车辆成本下降(已从2020年300万元/辆降至2024年100万/辆内),中小城市也开始具备引入可能,自动驾驶巴士可能走向“下沉城市市场”,成为智慧交通普惠设施。

  投资抓手:谁在“定义城市AI的入口”
  自动驾驶巴士的最大吸引力,不在于短期盈利模型,而在于它是少数几个AI城市基础设施的机会:
  ✅ 技术成熟度高;
  ✅ 商业模式正在成型;
  ✅ 政策窗口期刚刚打开;
  ✅ 城市系统价值明确
  ✅ 中国企业具备全球复制能力
  投资人可关注三类资产标的:
  系统平台公司:具备城市级AI调度平台、信号联控、数字路口系统输出能力;
  运营服务商:可整合政府资源、本地运营、数据管理能力;
  垂直场景耕耘者:在景区、产业园区、文旅小镇等场景形成稳定现金流模型。
  可见,下一代AI红利,不在硅谷,在城市马路上。自动驾驶巴士不再是工程师实验室里的Demo,也不仅是政府窗口工程的“炫技项目”。它已成为真实可行、具备投资价值、能够落地系统能力的物理AI产品形态。
  正如某行业专家所说:
  “RoboBus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系统、一种能力,一座城市的未来大脑。”
  未来三年,全球AI投资的新风口,也许就藏在那些每天行驶在通勤路上的无人小巴里。


产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