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都在为自动驾驶的落地苦苦摸索时,东南亚正在悄悄成为一片独特的“中场试验地”。与欧美对监管精度近乎“苛求”不同,也不像中国这样“大干快上”,东南亚国家从“技术展示期”进入“政府主导的场景验证期”,给自动驾驶巴士这一“新物种”一个既现实又宽容的窗口期。
例如,新加坡重启城市公交级试点并给出明确时间表;马来西亚与泰国以5G与旅游/园区场景为突破口;印尼将自动驾驶公交纳入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的前装规划;越南、菲律宾等处在前期研究与小规模示范阶段。
而这,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把东南亚视作出海的第一站。 新加坡是东南亚自动驾驶的起点,早在2017年,这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法规和试点。 自动驾驶巴士同样也早早就在新加坡跑了起来。2019年,新加坡就曾在圣淘沙岛开展为期3个月的无人巴士公众试乘试验。此后又于2021年分别在科学园和裕廊岛进行了4个月的载客试运营,使用的是由ST Engineering开发的12米长自动驾驶电动大巴。 虽然本土研发取得技术突破,新加坡科技工程公司(ST Engineering)因投入巨大而在2022年底退出了无人巴士开发,转向由政府和其他企业接手。2023年,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与经济发展局表示将继续推进自动驾驶巴士试验,并于2025年重新启动相关项目招标,这也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新加坡的契机。 最新进展是,今年10月,LTA授予一家由新加坡本土MKX公司、中国蘑菇车联(MOGOX)和比亚迪新加坡组成的联合体一份价值约814万新元的合同,将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在新加坡试点运营6辆16座的L4级自动驾驶电动巴士。这标志着新加坡重启无人公交计划,预计在实景道路上测试更大载客量的无人公交服务。
- 文远知行:早在2021年就参与新加坡 ST Engineering 的自动驾驶项目,输出自动驾驶系统和RoboBus软硬件解决方案;
- 宇通客车:宇通在菲律宾、新加坡均有自动驾驶车型出口,并与当地运营商合作进行落地测试,逐步从“交钥匙项目”向联合运维转型。其自动驾驶小巴采用视觉+雷达融合技术,已具备L4级部分封闭场景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不只是出口“车”,更重要的是出口“整套能力”。
比亚迪、宇通等整车厂仍以车辆出口为主;
- 而蘑菇车联与文远知行则更强调从交通行为标签、AI调度、V2X协同等层面构建一个城市的“自动驾驶系统闭环”;
- 不只是卖一辆能开的车,而是部署能长期运行的交通智能体。
除了新加坡,其他东南亚国家在近三年也陆续加入了这场自动驾驶的竞赛: 2023年,马来西亚交通部启动Cyberjaya智慧交通试点项目,首次引入自动驾驶接驳巴士,由Scania、Mimos和中国技术企业联合测试; 2024年,计划在布城和新山市新增试验段,并寻求长期公交替代方案。 雅加达智能出行局(JakLingko)在2023年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接驳车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连接,目前正与中国某电动车公司合作可行性测试。 曼谷科技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在2023年启动校园自动驾驶试验路线,由一辆低速电动巴士搭载中国企业提供的自动驾驶方案; 计划将“大学自动驾驶圈”扩展为“工业园区自动驾驶连接线”。 胡志明市和岘港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区域,2024年起规划自动驾驶公共接驳方案; 当前处于法规研究与国际招标期,多家中韩自动驾驶企业进入考察名单。 菲律宾尚处早期阶段,但马尼拉首都区都市发展署(MMDA)正在与日韩厂商接洽自动驾驶试点可能; 本地初创公司如AutoBus开始引入中国L4技术进行区域封闭测试。 回到商业本质,东南亚虽然地理上与中国接近,但文化、交通习惯、城市节奏极其不同,这也意味着: 自动驾驶的真正竞争力,不是“跑一圈演示”,而是“能在真实场景下稳定运营”。 这正是蘑菇车联、文远知行这类“系统型AI公司”发力的地方。 很多人把东南亚看作中国自动驾驶出海的“替代市场”——国内卷不过了,去海外找出口。但实际上,东南亚更像是一个“系统成熟的验证场”。 在这里,如果能适配不同法规、应对多样交通习惯,还能与本地生态共建系统闭环,那这家公司未来进入欧美市场也有了“海外经验值”的加持。 自动驾驶不是一场“起步快”的竞赛,而是一场“系统稳定”的马拉松。而东南亚,可能就是这一场马拉松的第一段陡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