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756-518
欢迎拨打垂询热线!
公众号:china1umv
欢迎来到1号无人车网!聚焦无人驾驶物流技术与服务!
关注我们:
MORE+
推荐品牌
蚂蚁侠  云乐智能  一清创新  新石器无人车  中惠创智无线充电  沃美诺安全触边  易迦智车  行深智能  煜禾森  驭势科技  任吾行  九识智能  文远知行  易成创新  
新闻详情    NEWS
L4自动驾驶的低速功能车和乘用车在技术难度及风险考量上有何区别?
来源:智驾最前沿 | 作者:智驾最前沿 | 发布时间: 1天前 | 236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有位小伙伴在后台留言,想让智驾最前沿解构下低速功能车和乘用车在实现L4级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各自的技术难度及上路风险会有啥不一样?
  最近有位小伙伴在后台留言,想让智驾最前沿解构下低速功能车和乘用车在实现L4级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各自的技术难度及上路风险会有啥不一样?其实同样是L4级自动驾驶,在两种不同的载体中,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低速功能车是指园区班车、社区接驳车、配送车这类设计给特定场景、限定速度运行的车辆,一般称作低速智驾;而乘用车是指普通道路上跑的家用车或网约车,速度更高、行驶环境更复杂。

图片


图片

  感知与定位:传感器数量、视距和冗余的不同

  低速功能车的优势在于速度慢,目标可预期性高。这一特点将直接影响感知系统的设计。速度越低,车辆需要的“远视”能力就越小,其只要在较近的距离把物体看清并及时制动就足够了。举个具体的物理量对比会更直观,假设制动摩擦系数取典型干燥路面值0.7,自动系统从检测到刹车到车子开始制动用时约0.5秒(机器反应比人短得多),那么当车速是50公里/小时时,系统要停下大约需要21米;当车速是15公里/小时时,总停距只有大约3.35米。这个数量级的差异意味着低速车的感知“远距离”需求小得多,短距高精度反而更重要。

图片

  因此,低速功能车在传感器选择上可以把预算更偏向于成本效率,例如使用低分辨率的固态激光雷达、小视场的毫米波雷达,甚至高品质摄像头组合就能满足多数场景。感知帧率也可以稍低一些,因为速度慢导致场景变化也相对缓慢。但这里要明确一个关键点,低速并不等于简单。低速车常常在人员密集、复杂交互的场景(校园、社区、小街巷)运行,行人、孩童、宠物、小型车辆随时可能出现,而且这些目标的行为很难用单一规则预测。因此,短距的高精度识别和更强的分类/行为预测能力仍然是必须的。

  乘用车要做L4级别,面对的是包括城市干道、高速匝道、快速复杂的路口等复杂的开放道路。这里对感知的要求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感知的“距离”和覆盖角度,为了提前做出规划和变道、超车等动作,系统需要远一点的感知能力和平稳的跟踪性能;第二是传感器冗余和异质传感(camera+radar+lidar)的完整性。高速行驶时,障碍物出现到需要决策之间的时间非常短,任何传感器的盲区或失效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乘用车的传感器集成通常要更全面,数据融合也更复杂。

  在定位方面,低速功能车可以通过限定运行区域来大幅简化问题,高精地图+基站标定、视觉定位(基于地标)或简化的RTK就能做得很好。乘用车若要在广域城市级别运行,则需要更稳健的融合方案来对抗GPS遮挡、多路径、局部环境变化等,且对映射与在线更新有更高要求。

  总结一下就是,感知和定位上低速车的“工程难度”集中在短距离精度、低成本可靠性和针对密集人群的行为预测;乘用车则需要解决远距感知、传感器冗余、复杂数据融合和更广域的地图/定位问题。


图片

  决策与控制:速度、冗余、容错与最小风险条件

  从决策层面来讲,速度决定了可用的时间窗。低速车辆有更长的时间来采集数据、进行轨迹优化、甚至通过与云端或远程操作中心协商来获得额外信息。这就使得一些复杂但计算密集的算法在低速场景中更可行。控制上,低速车的动力学模型更简单,横向控制精度要求(转向速度、侧倾等)较低,但纵向控制(低速起停的平顺性、避免窜动)反而更难调校,因为低速乘用车中乘客对低速顿挫的忍耐度低,且频繁起停对机制可靠性要求高。

  乘用车在决策和控制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不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在极短时间内把动作安全、平顺地实现出来。高速变道、紧急避让、与人类驾驶者共存的策略、复杂交通法规的实时解释(比如黄灯如何处理、双向车道的临时占用等)都要求系统不仅要“知道”正确的策略,还要保证策略在极端情况下不会造成更坏后果。因此乘用车的控制系统通常需要更高等级的执行冗余,如双通道制动控制、两套独立的制动执行链、独立供电、热备份的计算平台等,其目的是在任何一条路径失效时,另一条路径都能安全地把车带到最小风险条件(例如减速停靠、退回安全车道等)。

图片

  “最小风险条件”得要求在两类车上的实现也不同。对低速功能车而言,最小风险通常是就地停靠或慢速驶离到人少、可控位置,这在园区类环境里相对容易;对乘用车,尤其是在高速路上,最小风险往往意味着复杂的横向控制(比如把车引导到应急车道)或与交通控制中心协作,做法上更挑战、对传感器和控制的实时性要求更高。

  正因如此,两者软件验证的量级差别非常明显。低速车的ODD(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通常更窄,测试场景可以高度集中、可以用实际场地进行大量场景复现,因而验证覆盖率更容易达到要求。乘用车的ODD更广,场景空间爆炸式增长,必须依赖大量仿真、大数据驱动的情形覆盖、道路测试和长期运营数据来不断修补缺口。这也直接导致乘用车的软件开发、测试与验证成本远高于低速功能车。


图片

  法规、运营与上路风险:责任、保险与社会接受度

  把一辆车放上路,不只涉及技术问题,更涉及法律和运营的问题。低速功能车常在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中使用,因此可以优先落地,监管上也比较容易获得豁免或先行许可,因为它们的速度、行程和接触对象都易于界定。运营方可以通过地理围栏、时段限制、远程监控和人工接管链路来管理风险,出现问题时也更容易采取快速恢复措施。保险和责任分配上,低速车通常被视为“低损失”资产,保费和索赔逻辑会和乘用车有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责任问题不存在。

  乘用车的上路风险则更复杂且更“贵”。一旦在高速或城市主干道发生事故,后果会更严重,会涉及医疗、财产、交通中断等多重损失。监管层面对L4乘用车的准入门槛更高,要求在功能安全(ISO 26262)、SOTIF(ISO/PAS 21448)以及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等方面有更严的合规证明。运营单位需要面对的还有更大的公众监督和更复杂的法律责任,比如车辆在不可避免碰撞时的决策是否合理、远程操控介入的合法性、以及是否满足本地交通法规的要求。

图片

  另一个与风险相关的因素是混合交通的影响。低速车如果运行在有快速车辆并行的路段,虽然自身速度低,但被更高速交通流影响的概率更高,容易出现被并线、被尾随或在匝道处被挤出车道。乘用车在混合交通里虽然本身具备较高的机动性,但也更容易触发高速碰撞或连环事故,因此它对冗余系统和极端调度策略的需求更为迫切。

  此外,低速车更适合采用集中式管理(车队调度中心、地面管控、实时监控),如遇问题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或远程操控解围;而乘用车要实现广域的自动驾驶意味着要把风险和决策分散到每一辆车上,监管要求和质量保证体系必须跟随放大。


图片

  最后的话

  低速功能车在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时,技术上的难点更偏向于短距高精度感知、复杂人群行为预测、低成本下的工程化实现以及针对封闭/半封闭ODD的可靠运营体系;它的上路风险相对可控、事故后果通常较轻,但与周边更快交通流的交互仍需谨慎设计。乘用车朝L4迈进,则要求在传感器覆盖、冗余设计、实时决策和大规模验证上都迈出更大的一步,   同时要面对更高的法规门槛、更复杂的责任与保险问题,以及更大的社会监督压力。低速车是“率先落地、可快速迭代”的良好试验场;乘用车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数据和更高的安全保证,才能在法律和公众信任层面迈出关键步伐。

  如果你在做低速功能车,优先把运营安全(geo-fencing、远程辅助、人工接管链路)和针对人群的行为预测做好,感知上把短距精度和低速控制做细;如果你在做乘用车,把重点放在传感器冗余、避险策略的可证明性、以及大规模场景覆盖的测试体系上,同时提前与监管和保险方沟通可验的安全证明路径。当然,无论做哪类车,透明的安全沟通和可解释的最小风险策略,是赢得社会接受度的关键。


产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