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易咖智车联合创始人李飞在会上提出,通过「智能数字化底盘」构建城市服务型无人车的基础设施,正成为推动行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力量。
近日,“2025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易咖智车联合创始人李飞在会上提出,通过「智能数字化底盘」构建城市服务型无人车的基础设施,正成为推动行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力量。
城市服务型无人车是一个万亿级蓝海市场。从物流配送、环卫清洁,到信息采集、商超配送——无人车正在成为新一代城市服务的“移动基座”。
尤其在物流领域,无人配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真实运营数据显示:与传统有人车相比,无人配送车单件配送成本下降约60-70%,并能实现全天候运行。这不仅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也显著提高了服务可靠性和响应速度。
但无人车要真正走向普及,必须突破一个核心瓶颈:底盘,且成本是核心要素。线控底盘及其在研发、设计、生产、运维保养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通常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终端运营成本。因此,要实现无人车低成本商业落地,关键在于打造一款高性能、高可靠且具备显著成本竞争力的专用底盘平台。同时,底盘平台提供基础移动能力,是承载所有上层应用的基础,是决定整车性能、安全和最终商业可行性的“金字塔基座”。
很多人以为无人车就是“拿掉司机”,其余照旧。事实远非如此。无人车是在构建一套完整的“机器驾驶闭环”,所需的技术体系远超传统车辆。早期无人车主要基于传统的“电控底盘”,勉强实现了基础行驶功能线控,但也暴露出四大难题:
控制精度 vs. 机械寿命:AI驾驶风格更“较真”,控制频率高,传统底盘寿命吃不消;
跨平台匹配难:AI司机面向不同车型、不同配置需大量重新调试和匹配,效率低、成本高;
迭代速度跟不上:传统底盘牵一发而动全身,优化一个功能动辄半年;
安全理念不同:无人车必须实现“系统自主安全”,没有司机兜底。
这些问题不解决,无人车很难真正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化落地。
针对这些痛点,易咖智车推出了专为无人车设计的——行者架构(Travbot)。
该架构由四大核心模块组成:
线控套件:像无人车的“小脑”,在实现底盘数字化基础上,协调控制各项执行部件,全局优化控制以提升精度、寿命与能效,同时向AI司机提供稳定一致的标准化接口,实现不同底盘的即插即用;
能量套件:实现智能配电与健康诊断,支持冗余备份,增强容错能力;
网联平台:打通“造车–用车”全链路数据,支持远程运维和预测性维护;
软件平台:沉淀功能模块,支持快速移植和持续升级,实现“软件定义底盘”。
举个例子,传统模式下,适配一个新车型需2周标定,而在行者架构下,由于底层控制已被封装,只需1天即可完成适配——真正实现“即拿即用”。
易咖智车提出,城市服务型无人车必须适应城市服务型无人车场景的全新造车理念、思维及模式
ToC → ToB:不是基于个人消费逻辑,靠体验打动客户,而是基于客户经营逻辑,凭效率创造价值。产品出发点的本质不同,带来的是从产品、研发、商业模式到服务体系全链条的不同, 用模块化、定制化适配场景,追求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
机械集成思维 → 软件思维:功能不再出厂定型,而是常用常新、持续进化。性能不仅凭试错科学+经验直觉,而是以数学公式+软件算法打破硬件局限。从机械集成思维向软件定义思维转变的难点,不在于 “给车装更多软件”,提高“软件含量”,而在于打破曾经成功的“路径依赖”,解决两大核心问题,软件研发能力短板以及对巨头供应商的研发能力依 赖。
瀑布式开发 → 积木式造车:从严谨的阶段拆分,线性串行推进的长周期瀑布式开发模式及爆款标品打法,转为以 “公共技术模块” 为基础,通过复用、组合与并行的积木式开发模式快速推出新产品,大幅缩短开发周期,以灵活满足多样化产品需求。
城市服务无人化的浪潮已至,易咖智车以“行者架构”为技术引擎,以全新的造车理念、思维及模式,通过系列化底盘平台、软硬一体的自研技术体系,直击行业规模化落地的核心痛点,为行业客户提供“开箱即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我们致力于以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的智能数字化底盘,重新定义城市服务的效率边界。截至目前,易咖智车已交付超过 6000台车辆,是行业内最大的第三方无人车辆提供方。未来,易咖智车将持续深耕城市服务型无人车领域,与生态伙伴共筑无人驾驶时代的城市服务新网络——让无人车不止于“能跑”,更要“跑得快、跑得稳、跑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