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1年,市场有关于“无人”的话题讨论,并不鲜见。
· 7月中旬,美团发布公告称,腾讯26亿认购美团1135万股,此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前沿技术研发,这让美团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 而早在今年4月,美团便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以配股+发债筹资100亿美元,主要用于对无人车无人机的研发生产投入;
· 在7月7日-10日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行业内各品牌的无人车、无人机以及像行深智能这类提供无人配送运营服务的玩家纷纷参展;
· 近日,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在某节目中表示,未来三年他们将在这个赛道投入上万台无人配送车。
透过这些市场动作,我们看到的是“无人”服务市场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也可以理解为无人服务市场的末端落地实践已经逐步在市场逻辑中接受检阅。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元素的运用远不止于此。
譬如,城市低空飞行开始从民用拍摄转向大规模的工业用途;而格力、小米等知名企业也在纷纷打造自己的无人工厂,积极在制造业的前端开始赋能。可以预测,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无人”场景只会加速衍生。
那么,聚焦在无人配送这一领域,回看2021年,这条赛道是风口?还是浪潮?事实上,不论是互联网巨头的加码、还是白犀牛、行深智能、新石器等创业者均纷纷在这一赛道上的跟进,用“浪潮”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
那若站在产业的角度,无人配送究竟是未来物流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还是仅仅只是资本的一阵推波助澜?我们或许可以从当下的无人化服务市场中寻得些许答案。
无人化服务市场“山雨欲来”
一个赛道的火热与否,巨头的动作往往具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在无人配送这一领域,国内外玩家可以说已经争相布局。
就国内市场而言:
· 美团早在5年前就开始布局无人配送,但对于美团来说,像上文中提到的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多场景的技术落地尚属首次,也正是美团今年接连的动作让无人配送市场竞争升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底美团推出了新一代无人车魔袋20;而美团之外,以电商和本地生活平台为代表的京东、阿里也早有起步。京东、阿里菜鸟此前表示,2021 年计划投放几百台到上千台的无人配送车,未来 3 年计划投放车辆数超万台。
·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兼菜鸟首席技术官程立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宣布,未来一年,菜鸟将投入1000辆物流无人车“小蛮驴”进入校园和社区,未来阿里将在自动驾驶领域持续科技投入提升客户体验。目前已为全国11个城市的15所高校、30万学生送去无人化的配送服务。2020年双十一期间,浙江大学引进22台小蛮驴,首次大规模、高并发无人配送,送出5万多件包裹。
· 而京东与与行深智能、锣卜科技、智行者、高深智图等合作的无人配送车已经进行了实验性部署 。京东物流的数据显示,在今年整个618期间,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送达业务量同比去年增长超过24倍。在北京、天津、常熟等全国20多个城市的开放道路和近百所高校校园中,都可以看到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的身影。
· 苏宁在去年疫情期间便配备了5G技术的苏宁卧龙无人车,能自动识别路标并通过红绿灯路口,在100米开外就能够发现障碍,行进过程中自主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返回充电等。
就国外市场而言:
· 亚马逊已在无人技术领域布局数年,目前在美国四个州进行无人配送服务的测试,此前也在英国建立了无人配送团队。在7月初期,亚马逊透露将在芬兰建立研发中心,专门为亚马逊的无人送货终端开发新技术。
· 谷歌无人车团队裂变出的创业公司 Nuro,早已成为首家在美国车辆管理局许可下在加州公开道路上测试完全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2020 年 2 月,Nuro 在美国正式被批准未来2年部署5000台低速无人配送车。而谷歌的这一动作,还要早于亚马逊在无人车领域的布局。
国内外巨头在无人服务市场上整齐划一的动作,无非就是在向外界传递无人市场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但从美团的配股、发债以及腾讯的认购动作当中,可以毫无悬念的看出,这是一个烧钱的市场。而事实上,无人配送以及自动驾驶这样的前沿技术的落地,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资金,更要有支撑商业化落地的强大的生态。
尽管赛道火热,但市场依然对无人配送的发展抱有一些质疑,有关虚火的论调并不是没有。要解开这些质疑,或许有必要了解行业为何会在2021年加速破圈?
在新工业洞察看来,这还需要从无人配送演变成行业浪潮的原因开始说起。
“无人经济”概念加速行业破圈
若站在上文中提及到的国内巨头纷纷布局的原因,我想这个答案并不难给。
众所周知,在流量互联网时代,各个巨头之间争夺的虽然是同一批用户,但够大的流量池也让各巨头轻松吃上了一波流量红利。但步入后流量时代时,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步入2.0时代,由简单的流量争夺逐渐演变成复杂的商业模式圈地运动。
最为典型可以数美团和饿了么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牵制,也正是因为类似于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快速扩张,外卖以及流量互联网时代催生的物流大军,对中国互联网商业格局的深度改写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笔。
那么,当巨头面对无人配送,自然也生怕错过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80%的包裹交付将采取自动配送。另据业内一家头部无人物流车厂商预测:“到2025年,无人物流车累计销量将超过50万辆,而整个市场规模也将达到百亿元。”
换言之,商机即行业火热的最好理由,但站在更深次的原因,新工业洞察认为和新基建的发展息息相关。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无人配送和新基建背后又有何关联?
我们先来看新基建的概念,它是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和“两个强国”建设战略需求,以技术、产业驱动,具备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特征的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称,涵盖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新型产业。
简言之,即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尤其是在去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之后,无人配送实际上就隶属于大数据、AI智能等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
事实上,在2020年2月23日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指出:我国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无人配送产业。
然而,根据多项数据表明,目前制约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持续增长的物流需求和劳动力人口的逐年下降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之间的矛盾。
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中披露的数据,如果将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定义在16—59岁的话,国内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近3000万。而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2019年国内即时配送的订单量已经达到182.80亿单。因此,实现物流业的降本增效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随着5G+AI技术的不断深入,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无人配送和新基建背后的关联已不难理解。不过,沿着这一逻辑继续往上走,2020年疫情给物流体系带来的配送压力,可以说是无人配送加速出圈的主要推手。
说到这里,基本可以回答文首的提问:无人配送必然是产业发展趋势。但聚焦于当下的无人配送,依然有很多行业痛点,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会是一个短期的过程。
“市场教育”成本仍是主要拦路虎
在“新基建”概念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加码下,长期来看,行业发展前景并无过多悬念。只是任何一个新兴物种,仅有资本的加持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一个行业最核心的变量依然需要聚焦到产品的商业化上来,而这个变量并不是由几个头部玩家便能完成。
虽说目前不断增长的业务量和订单量让末端配送的行业市场在不断增大,各行各业的使用场景也在逐渐增多,无人配送的价值正在被持续验证。
比如外卖行业中,美团和阿里饿了么已经占了市场约95%以上的市场份额,一旦能够将无人配送有效实施开来,无疑将是外卖行业上的一次深刻变革。那么,对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巨头而言,也将享受由无人配送带来的边际成本降低的利好。
在快递、商超等场景中,其实是同一个逻辑。就拿已经在无人配送领域出牌的京东、阿里而言,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区等地域,一旦跑通,也将为缓解国内物流需求和劳动力人口的逐年下降及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之间的矛盾。
再者,无人配送在经过2021年上半年的发展之后,目前已经取得了“合法”身份。这意味着,监管和标准层面的市场空白被填补,解除了无人配送车在政策上面的后顾之忧,为无人经济业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条件。但目前也仅有京东、美团、新石器率先持证上岗,这就意味着上路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此外,无人配送车大规模投入使用依然面临发展掣肘。就拿成本来说,辰韬资本认为,当下制约无人配送车大量投入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而影响无人配送综合成本的核心要素包含车辆软硬件成本、使用/运营成本、运营效率等。
据新浪科技的配送产业成本分析资料显示,目前部分企业能做到整车成本20-25万元左右,也有企业的整车成本在50万元左右。即便辰韬资本表示,无人配送车在未来3年内会实现规模化量产和商用,整车成本会逐步降至5-10万元。但这个过程究竟能不能如约履行,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像目前国内的美团、阿里、京东这些已经在无人配送领域开始大张旗鼓进军的玩家,也仍未能在上述场景中实现对无人配送的大规模落地。而成本之外,还要受到配送物品的种类、配送场景和路径的复杂等问题的困扰。
但庆幸的是,站在长期的发展角度上,无人配送很有可能是自动驾驶领域最先爆发的细分市场。辰韬资本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2021年中国末端配送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行业进入批量商业应用的前夜。但这个夜究竟有多长,我们或许需要在巨头和这个赛道上一众创业者的兼程前进中等待答案。